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与烹茶、插花、挂画并列为四艺,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内容。我们在先人使用过的香炉中上一炷清香,想到多少先人曾虔诚地在此炉前点香祈福,给人心灵带来慰藉,它的意义自然非同寻常了。
香炉,对华人来说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门法物,也是华人家庭中必备的供具。中华民族文化开发得很早,古时候的人,就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秽,所以古人读书抚琴都喜欢先焚一炉香,可以净杂念而使精神集中。
重视饮水思源,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美德。
美知美物斑铜四季福香炉
国人燃香的历史,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,流布于秦汉两朝, 臻完于隋唐五代,鼎盛于宋、元、明、清。
秦汉时有一种奇妙的赏香形式:把沉香、檀香块,浸泡在灯油里,点灯时就会有袭袭芳香飘散出来,奇妙无比,称为“香灯”。香灯的使用,标志着西域丝路已开,阿拉伯国家出产的珍稀香料已经通过贸易进入华夏,小巧精致的燃香专用工具——香薰炉便应运而生了。
秦汉时期香灯
“博山香熏炉”是现在考古发掘中多见的汉代诸侯王墓中的随葬品,也是已发现最早地熏炉。最早是一种敬佛或是祭祖的礼器,盛行于神仙之说风靡、儒佛道“三教合一”的两汉及魏晋时期。长期的宗教仪式使人们发现了,点燃香料的气味具有养神、养生,开窍、开慧的功能。
香炉渐由庙堂供器,被文人士大夫引入书房琴榭,成为琴棋书画的雅伴。至唐宋时,香炉已成为殷实富户人家必备之物。
西汉错金博山炉
唐代材料工艺进入到金银器时代,大量的金银质香薰炉开始在皇宫贵族中使用,乃至赠送或赐予僧家使用。元明清时代,香文化已经完全走进寻常百姓家了,明宣德皇帝曾下令用黄铜铸炉,方有“炉中翘楚”宣德炉。
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名选的三年参与设计与建造的铜香炉,宣德皇帝认为当时宫廷祭祀使用的铜器手工艺粗糙,便使用暹罗国(泰国)进贡的数万斤黄铜重新铸造了一批礼仪用器。明朝前的传统制铜法多采用翻砂工艺,而明宣皇帝监制这批铜炉却采用了新工艺——失蜡法,至今仍是制铜工艺中首选的铸铜法。
故宫博物院藏品-大明宣德年间制鱼耳圈足炉
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阶段,后朝历代纷纷仿制。后因发行货币不得已将部分铜炉熔成钱币,明晚期的宣德炉更是重金难求。从明朝宣德年间至民国时期,仿宣德炉一事从未停止,可见宣德炉无论是工艺或造型都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和追捧。
宣德炉造型多样,因工艺限制,只有部分造型款式流行。接下来带大家欣赏美知美物云南斑铜的经典香炉作品。
美知美物斑铜鱼耳炉
明宣德时以宋代官窑瓷炉为依据,依原样以铜铸之。因炉身两侧置鱼形耳而得名,有美满情缘的寓意,放置在卧室最佳。
美知美物斑铜冲耳炉
冲耳炉,寓意敬天法祖,形制简洁明雅。大多适用于神佛庙堂、书斋厅堂,凡表虔心敬仰,均可摆放。
美知美物斑铜戟耳炉
戟耳炉因其耳如兵器中的戟头而得名。戟,在古代作为兵器车战的武器,后演化为官员仪仗队伍的棨戟或大宅门口的门戟,戟走完了一条从兵器化为礼器的道路。
到了现在,因戟又和级读音相同,谐音字的情况又让戟和官运亨通更加密不可分。故使用戟耳炉焚香多了一种青云直上的味道,适合经商者放置案头,亦或当作送礼的佳品。
美知美物斑铜钵式炉
钵本为佛家用品,本是佛教徒盛饭用的器具,后人们渐渐将钵“神化”,认为是僧人专用的法器。在《西游记》、《白蛇传》中均有体现,到了明末渐渐地这种文化蔓延开,人们便开始仿钵式器具。适伴于书房,琴棋书画间,焚香一柱,沉烟袅袅,静心又雅致。
你以为这就完了吗?宣德炉系可按炉耳分、炉足、炉身分类,经典炉系多达十多种,关注美知美物,带大家欣赏更多宣德炉系斑铜香炉。